中招学校大全
学校导航

陕西中考历史高频考点梳理与答题方法指导

小编112025-09-25 10:45:03
历史在陕西中考中占 60 分,考查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题型分为选择题(20 分)、填空题(10 分)、材料分析题(20 分)、简答题(10 分)。掌握高频考点和答题方法,是提升历史成绩的关键。以下从高频考点梳理、分题型答题方法、备考建议三方面,为考生提供指导。
一、各板块高频考点梳理
  1. 中国古代史(约占 25%)

  • 政治制度: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唐朝)、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清朝废除),需掌握各制度的创立朝代、核心内容、历史影响(如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 经济发展: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经济表现(如农业使用曲辕犁、筒车,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出现早市、夜市,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推动吐蕃经济文化发展);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 文化科技: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时间、改进者及影响(如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风格。

  1. 中国近代史(约占 20%)

  • 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1840-1842 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年,《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促进思想启蒙);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领导,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 “民主”“科学”,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胜利:五四运动(1919 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 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红军长征(1934-1936 年,粉碎国民党围剿,保存革命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抗日战争(1931-194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解放战争(1946-1949 年,推翻国民党统治,1949 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 中国现代史(约占 20%)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一五” 计划(1953-1957 年,重点发展重工业,初步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开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 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世界史(约占 35%)

  • 世界古代史:古埃及(金字塔、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时期达到顶峰)、古罗马(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 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14-16 世纪,核心是人文主义,推动欧洲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新航路开辟(15-16 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年,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年,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颁布《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1789 年,颁布《人权宣言》,摧毁法国封建统治);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 - 19 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 70 年代 - 20 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人类进入 “电气时代”)。

  • 世界现代史: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俄国十月革命(1917 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是东方主战场);冷战(1947-1991 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冷战格局正式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是主要载体,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推动全球化发展)。

二、分题型答题方法指导
  1. 选择题:抓关键信息,排除干扰项

陕西中考历史选择题多考查基础知识,答题时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时间、人物、事件、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 示例:“某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 答题步骤:第一步,抓关键信息 “割台湾”“允许日本开设工厂”;第二步,回忆各条约内容:《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 2100 万银元,无 “设厂” 条款,排除 A;《马关条约》明确割台湾、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符合关键信息,B 为候选;《辛丑条约》无割地内容,主要是赔款 4.5 亿两、设使馆界等,排除 C;《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与 “台湾”“设厂” 无关,排除 D;第三步,确定答案为 B。

  • 技巧总结:遇到涉及条约、事件的题目,可通过 “关键信息匹配法” 排除选项;遇到表述绝对的选项(如 “完全”“所有”“彻底”),需谨慎判断,多数情况下为错误选项(如 “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因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表述错误)。

  1. 填空题:精准记忆,规范书写

填空题主要考查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时间、文献等,答案具有唯一性,需精准记忆,同时注意书写规范(避免错别字)。
  • 高频考查类型:① 时间类(如 “五四运动爆发于____年”,答案为 1919);② 人物类(如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是____”,答案为毛泽东);③ 文献类(如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答案为汉谟拉比法典);④ 事件类(如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答案为洋务运动)。

  • 答题技巧:① 记忆时采用 “关联记忆法”,如将 “1978 年” 与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关联,避免孤立记时间;② 书写时注意易错字,如 “张骞” 易误写为 “张骞”(“骞” 上面是 “宀”,下面是 “马”,非 “骞”),“科举制” 易误写为 “科举治”,“《汉谟拉比法典》” 中 “谟”“拉比” 不可写错;③ 若不确定答案,可根据上下文推导,如 “____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结合 “世界连为整体” 可推导为 “新航路”。

  1. 材料分析题:紧扣材料,结合所学

材料分析题通常给出文字材料(如文献节选、历史事件描述)或图片材料(如历史地图、文物图片),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解答的能力,分 “材料解读”“问题解答” 两步进行。
  • 答题步骤

解读材料:先阅读材料标题(若有),明确材料主题(如 “材料:《马关条约》节选”,主题为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再逐句阅读材料,用横线标出关键信息(时间、人物、事件、观点),如材料中 “1978 年 12 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关键信息为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解答问题:问题通常分为 “根据材料回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两类。若为 “根据材料回答”,答案需从材料中提取,不得脱离材料(如材料中提到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是什么”,直接摘抄材料内容即可);若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需先提取材料信息,再补充教材相关知识(如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材料中未提及,需结合教材回答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示例

材料:“14-16 世纪,随着手工工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问题 1: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
答案:文艺复兴(从材料 “14-16 世纪”“以人为中心”“发扬个性” 可直接提取)。
问题 2:该事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材料中 “要求以人为中心”“发扬人的个性” 体现);历史影响是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教材补充内容)。
  • 技巧总结:答题时需 “分点作答”,用①②③标注,逻辑清晰;引用材料时可概括材料内容,避免整段摘抄;分析影响、意义类问题,可从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等角度展开(如分析工业革命影响,经济上推动生产力发展,政治上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社会上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

  1. 简答题:构建框架,全面作答

简答题多考查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影响,或历史现象的对比、归纳,要求答案全面、有条理,需提前构建答题框架。
  • 常见设问类型:① 原因 / 背景类(如 “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② 影响 / 意义类(如 “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③ 对比类(如 “比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异同”);④ 归纳类(如 “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要事件”)。

  • 答题框架与示例

原因 / 背景类:分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如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推销商品;直接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客观原因是中国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影响 / 意义类:分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若有),或 “对本国”“对世界” 的影响(如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对本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对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对比类:分 “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可从 “领导阶级”“目标”“结果” 等角度对比(如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相同点是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或推动中国近代化;不同点是领导阶级不同 ——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目标不同 ——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结果不同 —— 洋务运动失败,戊戌变法也失败,但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
归纳类:按 “时间顺序” 或 “逻辑顺序” 归纳,标注序号(如中国近代化探索事件:① 洋务运动(19 世纪 60-90 年代);② 戊戌变法(1898 年);③ 辛亥革命(1911 年);④ 新文化运动(1915 年开始))。
  • 技巧总结:简答题需 “答全要点”,避免遗漏(如回答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需包含 “保存革命力量”“播下革命种子”“开创革命新局面” 等要点);语言简洁,避免冗长,用 “专业术语” 答题(如 “封建帝制” 而非 “皇帝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 而非 “近代革命”)。

三、备考建议
  1.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 “时空框架”

历史具有 “时间性” 和 “空间性”,备考时可制作 “时间轴”,按时间顺序梳理重要事件(如中国近代史时间轴:1840 年鸦片战争 -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 - 1911 年辛亥革命 - 1919 年五四运动 - 1921 年中共成立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也可制作 “专题框架”,按主题整合知识(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专题”,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事件),通过框架将零散知识系统化,避免记忆混乱。
  1. 结合真题训练,总结命题规律

近 3-5 年陕西中考历史真题具有参考价值,需至少做 2 遍:第一遍按考试时间完成,熟悉题型和难度;第二遍分析错题,总结错误原因(如知识点遗忘、审题失误、答题不规范),同时标注高频考点(如 “十一届三中全会”“文艺复兴”“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真题中多次考查),针对性强化复习。此外,可总结命题规律,如材料分析题多围绕 “中外对比”“历史与现实联系”(如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联系现代 “一带一路”)命题,备考时可重点关注此类主题。
  1. 强化记忆,避免 “易混点” 混淆

历史中有许多易混知识点,需单独整理对比,强化记忆:① 易混事件(如 “郑和下西洋” 与 “新航路开辟”,前者是友好交往,后者是殖民掠夺;“戊戌变法” 与 “明治维新”,前者失败,后者成功);② 易混人物(如 “张骞” 与 “班超”,均与西域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③ 易混文献(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分别对应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核心内容不同)。可通过 “表格对比法” 整理易混点,明确差异,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
  1. 关注 “历史与现实” 联系,提升学科素养

陕西中考历史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备考时需关注 “热点问题与历史的联系”:① 如 “一带一路” 倡议,可联系古代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唐朝对外交往);② 如 “科技创新”,可联系三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③ 如 “民族团结”,可联系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清朝对新疆的管辖)。通过这种联系,不仅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材料分析题、简答题中拓展答题思路,体现学科素养。
历史备考的核心是 “理解记忆 + 方法运用”,只要考生梳理清高频考点,掌握各题型答题方法,通过真题训练强化能力,就能在


标签:陕西中考
  • 不喜欢(3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具体来源未知,或在文章中已说明来源,若有权利人发现,请联系我们更正。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的疑问或投诉,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同时也希望找到原作者,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本文链接:https://www.cux.cn/post/928.html

网友评论

热门学校
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最新留言
关注我们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图片名称
咨询电话
13002977231
在线时间
9:00 ~ 23:00